第750章 849漕粮海运(1 / 4)

加入书签

魏广德向朱衡提议再次启用潘季驯治水,一个目的就是洗脱朱衡可能被人弹劾的庸碌,二就是在这个时候,朝廷总是要做点什么的。

魏广德猛然间又想起来当初贾应春大力提倡的海运,虽然最终的结果只是维持了数年的海运济辽,而且现在也再次罢停。

魏广德这篇奏疏是以明初海运起始,详细写明了明初承元制,实施河海并行、海运为主的漕运方式,至永乐十三年,罢黜海运、致力于内河,交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直到他踏入仕途的初期,也只是感到各地灾情严重,怎么会如此之多。

就拿这次的水灾说事,隆庆三年八月庚申,黄河洪水为患,盱眙被灾,九月,淮水涨溢,高家堰大溃,淮水东趋,盱眙水深5尺余。

海运罢停后不久,永乐元年三月,因北京军储不足,朝廷决定再开海运,命平江伯陈瑄、都督佥事宣信任总兵官,督理海运,负责向辽东和北京两地运送粮饷。

对此,有月港商船可以为证,当初闽商为了争夺船引那可是斗得厉害,许多京官都被人游说参与其中争夺。

对于重开海运,大臣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但在同年七月,就开启了多条运输航线的尝试。

第750章849漕粮海运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灾害发生最频繁的朝代之一,明初时稍好一些,但是到了中后期,灾害愈发严重,发生频率也不断加快。

尤其是明嘉靖时期以后,全国大范围出现的地震、旱灾和水灾等自然灾害,但其自然灾害尤其是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仅引起朝廷的高度关注,也可以体现明代洪涝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嘉靖朝后期,几乎每隔三年就会有一次洪灾,而其间各地又时有旱情爆发,让当时的朝廷应付赈灾都不及。

旱灾过后是恢复生产,而洪灾过后,治水就成了一项需要朝廷投入非常多人力物力的大工程。

八月,陈瑄督运粮饷近五万石,由海路至北京、辽东,此次成功鼓舞了朝廷海运漕粮的决心。

其实魏广德很清楚一点,那就是河运现在还不能中断。

海运?

由此可见海运其实风险也是可控的,否则海船哪里敢这样搞远洋贸易,那不是和送死无异。

魏广德还特别注明,海运固然极险,但浙闽海船,向来以远航到海外贸易的事例。

有人曾经统计过,在大明国祚276年的时间里,累积各种灾害竟达一千零十一次,这是前所未有的纪录。

其中水灾,共一百九十六次;次为旱灾,共一百七十四次;又次为地震,共一百五十六次;再次为雹灾,共一百十二次;更次为风灾,共九十七次;复次为蝗灾,共九十四次。

此外,还有此外饥荒有九十三次;疫灾有六十四次;霜雪之灾有十六次。

与其说大明王朝是自己作死,其实天灾在其中也扮演了不可获取的重要原因。

对于这些,魏广德在做官前是根本没有意识到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