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孙家独苗的一生简述(1 / 6)

加入书签

先后编写和刊登了《扬州十日》、《文字狱〉和《禁书》等文章,在海外华侨中间唤起民众。

这对革命党人发动海外华侨支持、参与以“推翻清王朝统治”为首要目标的武装起义,发挥了舆论导向作用。

而清王朝设在檀香山的领事馆想在华侨当中诋毁革命党人,说同盟会的坏话,破坏同盟会的活动,也变得越来越没有市场了。

孙中山早年曾上书清政府要求改革,但此时的他名不见经传,李鸿章又怎会理会这样一个贫民百姓呢?被拒绝之后的孙中山,恼怒之下,举起了反清的大旗。

在多次的革命生涯中,清政府知道了这样一个人迟早会成为祸害,因此一直被通缉。孙中山的妻子卢氏为躲避祸端,带领子女不远万里,漂洋过海,经过一番跋山涉水之后找到了孙中山的哥哥孙眉,并投奔了他。

只是孙中山长期奔波于革命,为救亡图存而奋斗,因此少了夫妻之间的团聚,孙科也长时间地缺少了父爱。

但毕竟舐犊情深。对于儿子,孙中山自然也是寄予了厚望,对儿子的教育是丝毫不敢马虎。孙中山对儿子是谆谆教导,希望他能认真读书,成为国家之栋梁。

对此,孙科曾回忆说,父亲曾有一次带回了100多本英文原著,叮嘱他要时刻勤读。孙科深情地说他的英文水平就是从那时候打下的。由此可见,孙中山对儿子的厚望有多么大。

在1954年夏天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位老人正步履蹒跚地缓慢打扫着庭院,身边无一人陪伴。

他一人、这一屋,不免有些寒酸落魄。

他这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孤独落魄的老人在当年也是响当当的大人物,而且还有众多头衔,他曾三次担任广州市市长,国民政府三院院长。同时他还有一个伟大的父亲,“国父哲嗣”便是他响当当的名号。他就是孙科!

作为孙中山唯一的儿子,孙科在父辈的光环的笼罩下却逊色不少。

但不幸的是,大伯孙眉破产了。孙科一下子失去了最大经济靠山。此时的他只好半读半工,以期完成学业。此时的他在檀香山圣路易士学院继续学习。

彼时,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受父亲影响,17岁的孙科也加入了同盟会,成为了年龄最小的会员。

年龄虽小,但能力却是十分突出,他担任了《自由新报》《大声周刊》等刊物的编辑,撰写了大量批判清廷,激发民族情绪的文章。

孙科负责的是《自由新报〉的地方版和国际新闻专版。

他积极认真搜集关于清兵入关血腥镇压百姓的罪行和横征暴敛、腐败无能的历史资料。

一、辉煌的起点

孙科的出生可谓是幸运的,他的名字以后也必将在历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因为他是孙中山的独子。1891年10月20日,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姓卢名慕贞的少妇在孙家老屋里产下一个又白又胖的男婴。

1891年,孙科出生。他的母亲是孙中山的第一任夫人,也是他的原配卢慕贞。

初为人父的孙中山刚在香港西医书院四年级考试完毕,名列全级第一名。得悉妻子生产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便立刻赶回家乡。按照世俗给儿子取名为孙科。之后,孙中山以优异成绩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取得执业资格赴澳门挂牌行医,并把妻儿接到澳门居住。

对于孙中山,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他的事迹人们也是略知一二。对于孙科而言,他的成长和孙中山的活动紧密相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女生耽美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