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野巷哭三日”(1 / 3)

加入书签

不久,东晋权臣桓温率军北伐进入关中。关中父老箪食壶浆迎接晋军,盼着北伐胜利。桓温也想借机招揽人才。

王猛披着破旧的大褐去见他,一面笑谈天下大事,一面捉虱子,侃侃而谈,旁若无人。

桓温觉得这个人不简单,问他:“我奉天子之命率大军十万北伐,而三秦豪杰来者很少,不知何故?”

王猛从容答道:“公不远千里深入寇境,长安近在咫尺,而你却不渡霸水,屯兵不前,百姓不知你真心如何,所以不来!”

桓温默然不语。其实,桓温在东晋大权在握,北伐只不过是借此扩大名声,并非真要恢复晋朝失地。不久,桓温果然不乘胜北上,却迅速回师,过江去争夺权利,临行前,桓温赐给王猛车马,并拜官位欲使他一同南返。王猛本不喜欢桓温,回到山中征求其老师意见。老师说:“桓温久有异志,欲篡晋朝大权,你岂可与他为伍,在这里就有富贵,何必舍近求远。”

公元355年,洛阳城内店铺栉比,商贾林立,游人云集,热闹非凡,中州古城好一派繁华景象。在这游人云集的市面上,一个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中年汉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身背簸箕高声叫卖。他高昂宏亮的叫卖声使不少人停下来往视,人们其实并不是要买簸箕,而是感到到卖簸箕的人非同一般。这位卖备箕者不是别人,就是日后辅助前秦符坚统一中国北方的王猛。

一、被揭扪虱论天下

王猛(325一375),字景略,北海剧(今山东乐昌西)人。少年时代的王猛,家贫无以糊口,不得不以卖簸箕为生,到处奔波,处处无家处处家。

王猛仪表堂堂,喜好读书,特别是兵书。虽出自贫寒之家,对书籍却特别嗜好。他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常常被一些富家子弟耻笑,对此王猛不以屑怀。他人品极好,为人刚毅,气度不凡。

传说,有一次他在洛阳城中卖簸箕,忽然有一人来到面前说,情愿出高价买,只是身上无现钱,家居不远,请跟随来取。王猛觉得价钱好就随他去,走了好长时间亦不觉远。抬头一看已到山中,只见一老翁,一白发银须,踞胡床而坐,左右各站立十多人。

王猛于是匿藏起来,没跟桓温。

公元357年,符坚夺取了前秦帝位。符坚在十六国诸王中是一位很有作为的人,他久有统一中国北方的大志,闻知王猛大名,很快派吕婆楼等人请来相见。二人谈及天下大事,十分投机,都有相见恨晚之感。《晋书》记载说:如三国时刘备遇到了诸葛亮。这位到处流浪的贫贱之士从此遇到了明主,发现了施展自己雄才大略的广阔天地。

二、明法峻刑,澄察善恶

前秦政权是以氐人为主建立的统治,统治集团中还有不少汉人、羌人、鲜卑人等,符坚执政伊始,氐人中的许多贵族豪强刚刚进入关中,恃强凌弱,杀人越货,无人敢管。社会上盗贼充斥,法纪废弛,符坚很是忧虑。王猛主张法制,严刑峻法,澄察善恶,禁勒豪强,深为符坚赞许。不久,王猛被任命为始平令。

其中一人引见王猛拜见。老翁答道:“王公与我有缘啊!”于是,给了他十倍的钱。王猛出门回头一看,原来是雄伟的中岳嵩山。民间传说不足为信,但由此可以看出王猛在民间的影响。

王猛到处流浪,不久到了邺都。人世间势利眼的人还是不少,谁能识破他这块真玉?

有一个名叫徐统的人认识了他,觉得他是个人才,让他任功曹。但他还是悄悄地走了,隐居到华阴山中。

王猛满腹雄才大略,怀着佐世之志,希望有一番作为。

当时北方处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羌、氏、鲜卑、揭等贵族纷纷趁晋朝衰败,问鼎中原,兴得快,亡得也快,一个个如走马灯似的。中原大地战火不息,无有宁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女生耽美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