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静好(2 / 6)

加入书签

当然了,这些都不是她觉得这边生活很静好的主要原因。

而是关乎夏侯惠的为人。

虽然在她看来夏侯惠应是不会成功的。

生长在诗书传家的她,哪能不知道,不管权贵还是世家皆对极容易损坏的纸张不喜?焉能将极为珍贵的经义注释抄录在不易保存的纸张上?

但她没有给夏侯惠的热情浇冷水。

毕竟二人才刚刚成亲呢,他就想着为王家做些什么了,这份心意很难得不是吗?

另一个理由,则是书传经义乃现成的。

就在她来到坞堡的当天晚上,夏侯惠就把这边的收支状况悉数给她说了。

也让她知道了,夏侯惠让孙叔每岁从坞堡拿出一部分固定收入,去帮持救助一些生计难继但没有被收为徒附佃户的夏侯渊旧部。

用夏侯惠的话语来说,他是想为先父尽一份心意。

因为如果夏侯渊没有死难在汉中的话,那也肯定会将这些没有收为徒附的旧部家小安置妥当。比如给旧部的后人安排个亭长之类的职务,或者让他们桑梓所在的县府画出足够的田亩,令他们温饱无忧。

顺着这个话头,夏侯惠还提及了与王基结交之事。

在她的嫁妆之中,除去夏侯衡假王家之名给予的洛阳城西小宅不算,她家中只是给予了些许财帛细软,但送过来了许多王肃亲自注释的经书。

皆是在天子曹叡指婚后,王肃授意她亲自抄录的。

这也是与世家联姻的好处。

不仅能得到庙堂之上的人脉帮持,还能获得诗书传家的底蕴。

所以,夏侯惠若想抄录书传经义注释在纸张上制作成册,也不会去叨扰到她阿父王肃,就让他随意折腾吧。

他想造纸。

让家中有个可营收的产业。

正好阳渠西端坞堡这边的田亩,有十余顷都是桑麻坡田,若仅是作养蚕织布之用徒附佃户们也忙不过来。

且他还信誓旦旦的声称,待他将纸张造出来了,还可以录上她阿父王肃注释的书传制作成册,售卖或者赠送给他人,好让更多人接受与认可她阿父的学说。

对此,王元姬听罢自是笑靥如花的谢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