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因地制宜(1 / 2)

加入书签

至于两路丰富的矿产、特产那就更数不胜数,不胜枚举了。

若能把这些都利用起来,靠山的吃山,靠水的吃水,按各地情况,建立完善的生产、加工、流通、贸易等机制,要说经济搞不上去那就是没用心了。

各地情况不一样,发展内容和模式也不一样,具体如何发展,相关的细节高峰只能一个个的和大家‘交’流,而在这之外,他还重点从技术和全局的角度作了一些改进,甚至把它们作成了各地的支柱产业。

登州的造船业本就十分发达,与它同等地位的明州造船厂被吴玠洗劫一空后,其地位更加重要,既然如此,高峰就准备把这里发展成大宋最大的造船厂,其不光为官用,也为民用,如此便可既兴渔业,又兴海上贸易。

青州的广陵盐务、莱州的崂山煮盐场等都是大宋海盐生产的重要基地。

大宋工程师

笔趣阁 【 】,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showmn5();</script></div>

<div align="center"><script src="/Ads/txttop.js"></script></div>

<div class="adread"><script>show_read();</script></div>

只是,此时海盐的制造大都出于煎炼,其法为“刮土淋卤,取卤燃薪熬盐”,煎盐时的场景十分壮观,沿海岸线架设数以千计的烧锅煎盐设备,燃起熊熊大火,把水份蒸去,这才出来结晶的海盐。由此可见,这种方法耗费大量柴草,又费工费力,所以不但‘浪’费,而且成本很高。

事实上,此时已经出现了晒盐法,但由于技术原因,效果并不好,所以煎盐仍是主流。

真正的晒盐技术是直到清末才逐渐完善和成熟起来的,最简便的晒盐法是用经过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海水过滤,制成高盐分的卤水,再将卤水存于池中,在阳光下蒸发结晶成盐。

另外一种方法也称盐田法,也是最常用的晒盐法。这种方法需要在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的地区选择大片平坦的海边滩涂,构建盐田。盐田分两部分:蒸发池和结晶池。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倒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我们常见的粗盐。剩余的液体称为母液,可从中提取多种化工原料。

当然,这样的粗盐还需要处理,对已能完成相当复杂化学试验的高峰来说,并不算事,无怪乎加些氯化钡、氢氧化钠、碳酸钠或盐酸等,从中过滤掉杂质,解析、提取出纯净的氯化纳罢了。

京东两路的发展毕竟太过复杂,要想发展起来,必须因地制宜。,: 。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话毫无疑义。京东两路中部山地突起,其中以泰山山脉、沂‘蒙’山脉为主,四周则低洼平坦,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形大势。这里的平原地带占五成多,山地丘陵占近三成,其余大都为洼地和湖沼地带。

两路之内水系充沛,包括济、沂、泗、汶、汴、潍等大中小型河流就有几十条,这些河流许多都‘交’汇连通,拥有极好的‘交’通便利条件。

自古齐、鲁、宋等诸侯便建国于此,此地又为富庶之地,因而城区、道路的建设极成规模。

这里的海岸线也很长,临海的州府有青、维、莱、登、密等数州,海上贸易、造船、渔业等十分发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