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激辩朝堂(下)(1 / 2)

加入书签

三个月俸禄对孟星河如九牛一毛,他不缺那几十两银子。只是他知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太过夜郎自大终究会被别国以火炮洋枪打开国门,那是受辱屈的日子。他只希望能够早些实行这种教学方式,对后世亦可算有些功德。

面对孟星河提出的方案,侯君集一言不发,显然是知道自己又在人前出丑了。他目露凶光,好生憎恨孟星河那厮。

真是丢脸!侯文海暗骂自己那不成器的儿子。立刻恭维道:“圣上。孟大人此法倒也可行。下官也愿意捐出三月的俸禄为办示范性学馆略尽绵力。”

侯文海倒是老奸巨猾,见势头不对,立刻见风使舵讨好献言。李世民见礼部尚书都赞同,刚才又听孟星河那番豪言和方案,也觉得此法可行。他大笔一挥,立刻在奏章上写下准字。然后颇为高兴道:“众位爱卿还有没有意见?”

众大臣显然没有意见。个个都点头示好,还不甘不愿的陪孟星河那个小官献出三个月的俸禄。心里暗骂孟星河这厮不厚道,他一个史官捐个几十两银子不成气候,可满朝文武每人都捐出三月俸禄那就等于为朝廷省下一笔经费,那建立示范性学馆更是没什么问题。

听见李世民所言,孟星河突然想到一年前在桃源的时候杜大人曾提过此事。他记得当时已经说过,分科立学、分科立考是教学的创举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的以文章选拔人才。也可以培养更多对理学感兴趣的人,那泱泱华夏才不会渐渐落后于人。

孟星河虽然没打算做多大的事,但事关后世子孙能否安居乐业不受欺凌,他当然坚决拥护分科立学、分科立考。

“诸位大人。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孔武有力者,更胜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上阵杀敌,亦有万夫不挡之勇;奇淫技巧之徒,有巧夺天工之能,所造之物,大则强国兴邦,小可利民,年深日久,足以取代人力造福国家社稷;商贾买卖之人,能推动州县发展,降低各地贫富差距,协调平衡减少地方暴动,增加国库税收;纯粹读书之人,可以继往圣之绝学,为天地立新,为万民请命,为后世留下典籍。此四者,若统一在各县学堂开设科目,招收学子,武将送子学武、工匠送子学工,商人送子学商,文人送子学文,大家各司所好互不干涉,也可互相选择喜爱学科,然后由朝廷分别开设考试科目进行考核,亦为分科立学,再分科立考,如此壮举,让他们所学,学符世事,那我大唐朝必定万世兴隆!”

孟星河句句言辞灼灼分析的极为详细,他简单几句就将士农工商四者明确划在了学堂之中。如照他所说真的分科所学、分科立考,倒还真的是培养了不同类型的人才。的确是一件开千古的创举。只是,如果真是这样,那从文者的地位不就变得极为低下了吗?

“圣上!孟大人所说虽然句句玑珠。但此法倘若实行,各地州县就得立刻开设其他科目的学堂,并且配备此科目的老师。此举太过劳民伤财,而且也不可能立刻就实现,臣认为实为不妥!”

李世民见往日连捐几两银子的官员今天都大出了次血。他心里暗自高兴孟星河又为他办了件漂亮的事。心中高兴,当着满朝文武,李世民也振奋道:“既然此举是开科举先例。朕如今有皇儿共计十多人,即日起,便在皇宫中设立一座行馆让他们学习不同科目,以表朕改革科举之心。”

李世民精神抖擞,对此事显然十分在意。科举事关国运,如果能开此先河,那大唐兴盛将不久也!

众大臣见圣上如此励精图治,皆是顺着他意拍着马屁跪拜倒:“圣上英明。众王子公主以身作则。实乃天下万民之幸!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站在侯文海背后的侯君集站了出来。尽管孟星河所说一时拉拢了不少大臣的心,但此举动太过突然,况且大唐朝还没有如此多会其他科目的夫子。孟星河那番话架构很大,听起来也挺振奋,可实施起来就困难重重。侯君集找到薄弱点进行攻击,目的就是想让这个圣上眼中的红人出丑。

李世民特别难办。两方说的都有道理。分科立考、分科所学,的确是开教学先河,但实施起来的确困难。他一时难以决策,便将目光盯在孟星河身上。

知道要自己说出方案,孟星河往前站了几步,来到大堂正中位置。和侯君集虽然有私人恩怨,但都在台面下解决亦可,同朝为臣,理应谦逊,孟星河笑道“侯大人此言差也!我只是说了分科立学、分科立考的好处。并没有说方案。你急什么急。虽然此事是礼部分内之事,但未免太杞人忧天了。”

被他讥言羞辱,侯君集脸色卡白。耍嘴皮没孟星河厉害,他到风趣打击道:“那孟大人且说看,你有何良策?”

孟星河到没有说大话。他在心里想了想,很快得出答案道:“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都乃国之重城,圣上可在此两处地方设立示范性学堂作为全国的试学点。如果可行,那这两处地方在三年之内亦可为大唐深造一批优秀的人才。三年期限既可以证明此举能否可行,也可以为以后全国实行推广奠定基础。圣上若觉得此法可行,那下官愿意捐出三个月的俸禄作为建立示范性学堂的一点善款。此举不为别的,只为让我大唐后世子孙能够自强不息未免自高自大落后于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