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烘干房(2 / 2)

加入书签

“蓬莱号他们回来了,三爷让我来通知你。”刘信宝说道。

“好,我们去看看。”

两人出门来到码头,四艘船并排靠在船位上,已经有劳工上船开始卸石炭。

劳工使用的是背篓,背满一背篓的石炭下船后,卸到马车上,一车装满后,再拉到仓库那边的院子里卸车。

“太慢了。”刘信启看到后暗自说道。

后面烧制玻璃、土水泥、快速炼钢等都需要能承受非常高温度的窑或炉子,而建立这些窑或炉子,就需要质量好的耐火砖。

早早开始摸索,未雨绸缪,不至于之后完全没有头绪。

摸索过程中,也会培养出相应的人才,一举两得。

“对了,还要对你说一件事,你以后要多去刘家堡的各处工地去多转转,不仅自己去,还要带着手下的工匠轮流去转,一方面了解工地上需要什么样的工具,一方面观察、发现能不能制作出来新的工具,提升做工的效率。”刘信启又想起一件事:“就像我上次交代你做的快速制砖机,很简单的结构,却会十几倍、几十倍的提升制砖坯的效率。”

“我以后会将你说的这个要求做成定例,定期组织人去各处工地学习观察。”刘智木应道。

“很快了,给这些干活的人都是顶饱了吃,三爷还给他们有奖金,卸两石给一文,他们都很卖力。”刘信宝听到刘信启的嘀咕声,忙解释道。

刘信宝不知道后世几万吨、几十万吨的煤装卸也就两三天的事,十万吨相当于二百万石。而这四艘船,最大的也就装了一千五百石,却要卸差不多一天时间。

不过没有龙门吊,没有传送带,没有抓斗,没有集装箱,更没有集装箱船,现在想这些都是枉然,说了也白说,刘信启就没有对其解释为什么自己会觉得慢。

简易的畜力传送带还是可以制作出来的,后面可以先将这个做出来。

想到这里刘信启不禁心里感叹着:“到处都是可以提升的生产力,却因为没有人才,难以快速实现,有后世的见识,现在看着这慢吞吞的节奏,真是煎熬啊。”

两人一直交流到申时末(17点),刘信启给刘智木详细的阐述了自己制作弩弓时使用的各种原理,并且给其列举了几种其他类型的弩弓,让刘智木有时间了就尝试着慢慢改进。

不过关于弩弓,刘信启还是提示刘智木,不要耗费太多的精力,后面等更高效的炼钢方法被刘家堡掌握后,刘信启会立即上马火枪的研制,并且直接研制定装燧发枪,到时候弓弩基本就被淘汰了,只能在特殊的特种作战时才有可能被用到。

……

“族长、族长……,”院子里传来刘信宝的大声喊叫声。

刘信启走出屋门,将其叫到自己跟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